前不久,几位专家在云南的大山深处采访了两位80多岁的民间故事家,采访结束后一个月,这两位故事家不幸离开了人世。但庆幸的是,由于及时采录,藏在他们心灵里古老而遥远的故事,离开他们的躯体,获得了永生。
近年来,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常常遇到这种情形,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历经三年多,成绩令人瞩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56个民族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光辉灿烂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遗产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静态的物质遗产,如我国的长城、故宫、布达拉宫、武当山等21个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另一种是无形的动态的精神遗产,如口头文学、故事等,而这种文化遗产急需抢救整理。1994年,我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定了记录保存中国民间文学遗产的《项目实施计划协议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日本政府的资助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国内外专家三年来先后对吉林、湖北、四川、云南、河北省数十县、市的民间故事进行了五次考察和实地采录,采访民间故事家100余位,记录民间故事500余篇,搜集白族长篇故事大本曲20部,录制录音带164盘,摄制录像带24盘。出版图书《中国民间文学遗产》、《走马镇民间故事专集》和《王海故事集》,制作专题片《伍家沟故事村》,圆满完成了合作项目。最近,刘德培、罗双成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民间故事家,董凤琴为“民间歌手”。
据悉,我国曾于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发动民间文学采风,1984年至1990年,有近200万人参加普查和采录,共收集民间故事183万篇,民间歌谣302万首,民间谚语248万条,总字数逾40亿字。但仍有很多无形的文化遗产急需抢救和整理,而且这些口头文学和故事的传承人年龄严重老化,面临断代的危险。在一些边远地区,已有多位高龄故事家未等到采录就离世,说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仍很艰巨。一些民间文学专家还呼吁筹建民间文化博物馆,以发掘、收集、保管和展示民间文化遗产。